新华乡 百合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
5月20日,记者走进黔江区新华乡大田社区的百合种植基地看到,连片的百合郁郁葱葱,长势喜人。村民们正忙着除草、施肥,一派繁忙景象。近年来,新华乡通过引进外地投资人规模化种植百合,探索“流转+务工”模式,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,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,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致富路。
土地流转激活资源
群众增收有保障
过去,新华乡大田社区、梨子村、艾子村等地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,不少土地撂荒。如何让闲置土地焕发生机,成为当地政府思考的问题。近年来,新华乡通过招商引资,引进外地投资者发展百合产业,以350元/亩的价格流转土地800余亩。
“以前种玉米、红薯,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,现在土地流转出去,每年有固定收入,还能在家门口打工,收入比以前高多了。”大田社区居民王大姐笑着说道。据统计,仅土地流转一项,当地群众每年可增收28万元,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,让村民吃上了“定心丸”。
“这种‘流转+务工’的模式,有效降低了群众‘靠天吃饭’的风险,让他们直接从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。”新华乡分管产业发展的党委副书记龚节华说。
科学种植打造示范
百合产业提质增效
为了确保百合产业高质量发展,新华乡在大田社区打造了200亩高标准百合种植示范片,采用科学化、规范化的种植技术,从选种、育苗到田间管理,全程按照现代农业标准执行。
“我们选用优质百合种球,采用滴灌技术,精准控制水肥,确保百合品质。”基地技术负责人介绍。通过科学种植,新华乡的百合不仅产量稳定,而且品质优良,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。
据介绍,新华乡种植的百合属鲜食、药用两用品种,采用了科学的种植技术,如轮作、套种等,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。同时,当地还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,大量减少农药使用量,保证了百合品质。目前,新华乡的百合产品畅销上海、安徽、重庆主城及周边省市,部分还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市场。在正常情况下,亩产值能实现2万元以上。
“流转+务工”双收益
村民生活更红火
百合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,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。土地整理、栽种、管护、采收等环节都需要劳动力,这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务工渠道。
“我在这儿干活,一天能挣100多元,一年算下来能多赚3000多元,还不耽误照顾家里。”艾子村村民李大爷满意地说。据统计,百合产业已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,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。这种“流转+务工”的模式,既降低了传统农业“靠天吃饭”的风险,又让村民实现了“家门口就业”,收入更加稳定。
优化营商环境
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
百合产业的成功,离不开新华乡政府对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。近年来,新华乡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,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、技术指导和市场对接服务,确保企业“引得来、留得住、发展好”。龚节华表示,新华乡将持续做好辖区招商引资工作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为辖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,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生根。
“乡里经常来基地走访,帮忙协调用水、用电问题,还联系农技专家指导种植,服务很到位。”百合种植基地负责人说。下一步,新华乡计划扩大百合种植规模,探索深加工路径,提升产品附加值,同时结合乡村旅游,打造“百合观光+采摘体验”农旅融合模式,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。
一朵百合,富了一方百姓。新华乡通过发展百合产业,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,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,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山区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。(记者 谭登帆)
国务院部门网站
地方政府网站
市政府部门网站
区(县)政府网站
其他网站